NEWS最新消息

2025/07/22 控糖不是越低越好!高齡控糖更要拿捏得宜 奇美醫院利用連續血糖監測器(CGM)及整合照護,讓長輩穩穩控糖

記者:楊憲朋 台南市報導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黃偉輔
【7旬嬤使用連續血糖監測,找出頭暈、冷汗的低血糖原因】
案例:『75歲的女性,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逾20年,平時服用口服藥及基礎胰島素控制血糖。近半年因體重減輕、食慾下降,血糖時常忽高忽低,且經常在午睡後容易出現頭暈、冒冷汗等症狀,至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偉輔門診檢測後,發現有低血糖現象,並合併肌少症,走路較慢、易疲倦。為釐清夜間及飯後血糖變化原因,黃醫師安排連續血糖監測(CGM),並由營養師調整飲食內容與進食點,同時轉介復健治療加強下肢肌力。經三個月追蹤後,血糖波動減少,低血糖次數明顯下降,體力與步態也有進步,生活品質獲得改善,病人對後續治療更有信心。』
高齡糖友風險高,需量身訂製個人化的疾病管理目標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最新推估,臺灣2025年即將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突破20%。這代表未來,每五位國人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長者。伴隨高齡化而來的,還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快速增加。國民健康署統計顯示,65歲以上長者糖尿病盛行率已接近30%,且增速明顯超越年輕族群。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偉輔指出,很多民眾以為糖尿病是年輕時吃太甜才會得,但事實上,高齡本身就是糖尿病的重要風險因子。由於肌少症、行動不便、視力退化等問題,老年糖尿病病人更容易發生跌倒、失智甚至死亡。根據2025年美國糖尿病協會(ADA)最新標準,對於高齡病人,醫師除了關注血糖數字,更會全面評估認知、行動能力、憂鬱情緒及多重用藥風險,以便量身訂做治療目標。
避免「過度嚴格控糖」以降低低血糖風險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偉輔說明,傳統觀念強調「糖化血色素(A1C)要壓到6.5%以下」,但對老年人來說反而可能有害。因為太嚴格的控糖,容易導致低血糖,進一步引發頭暈、意識混亂甚至跌倒骨折。美國糖尿病學會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最新建議,針對認知正常、行動自理的長者,糖化血色素(A1C)可放寬至7至7.5%;若已經出現失智或生活需要他人協助,則目標甚至可拉高至8%以上,以換取更安全的生活品質。
對高齡病人,醫師會盡量選擇低血糖風險較小的藥物,例如GLP-1受體促效劑(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SGLT2抑制劑(俗稱﹕排糖藥物)等,並避免傳統磺醯脲類(Sulfonylureas)藥物。
善用科技,減輕家屬與病人負擔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偉輔進一步說明,近年來,血糖監測科技發展迅速,從傳統手指戳血到連續血糖監測器(CGM),甚至可以結合自動胰島素輸注(AID)裝置,幫助穩定血糖、減少低血糖事件。2025年美國糖尿病學會指南明確指出,對於使用胰島素治療的老年人,積極鼓勵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器(CGM),能顯著減少血糖過低的風險並提升照護效率。很多子女擔心父母自己打胰島素或測血糖會出錯,透過這些科技,醫療團隊也能遠端追蹤血糖,適時介入,對家屬是很大的幫助。
臺灣老化挑戰,糖尿病衛教刻不容緩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團隊指出,未來因應臺灣急速老化,糖尿病照護將不只是控制血糖,還要整合營養、運動、認知與心理支持等多層面照護,避免多重慢病與失能相互惡化。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偉輔提醒,家中若有高齡糖尿病長輩,應協助定期回診,並留意是否出現記憶退化、體重快速下降、行走不穩等警訊。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偉輔表示,奇美醫院長期推動老年糖尿病整合照護門診,結合營養師、護理師與藥師團隊,為每位長輩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治療計畫。也歡迎臺南與南部鄉親多加利用,透過專業團隊早期介入,幫助家中長輩健康老化、遠離失能。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黃偉輔
【專長】
內分泌、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高尿酸/高血脂/肥胖等代謝異常、副甲狀腺病變及骨質疏鬆、腎上腺-腦下垂體病變、各種內分泌異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