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最新消息

2022/11/16 水試所「漁電共生臺西試驗育成基地」完工啟用併網發電 落實「養殖為本、綠能加值」目標

記者:張博森 台南報導

我國於本(111)年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提供至2050年淨零之軌跡與行動路徑,以促進關鍵領域之技術、研究與創新,引導產業綠色轉型,帶動新一波經濟成長,並期盼在不同關鍵里程碑下,促進綠色融資與增加投資,確保公平與銜接過渡時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配合國家能源轉型政策,於15日舉辦「漁電共生臺西育成基地併聯啟用暨技術服務團授旗」典禮,宣告育成基地正式運作,積極朝向「養殖為本、綠能加值」的雙贏目標邁進。

政府試驗單位認證之漁電共生場域,養殖為主、光電為輔

    水試所在保障漁業產量的前提下,利用太陽光電設施及其基礎結構,開發具有經濟生產規模的新型養殖模式,自106年開始,針對國內前十大養殖物種進行開放式魚塭漁電共生養殖試驗,已證實在現有法規40%光電板遮蔽率下,試驗養殖物種均能達到維70%的產能。考量實際養殖操作上可能會遇到相關問題,如設置浮動式光電板的魚塭如何曬池等,因此該所於臺南七股與雲林臺西規劃建置總面積廣達20公頃的漁電共生育成基地,提供綠能業者與農企業進駐,期在該所研究人員就近協助下,迅速解決遭遇之課題。育成基地提供20年長期或3年短期試驗進駐,自108年開放企業申請後,成功吸引多個跨國集團、上市櫃公司、大型企業的關注,目前已有10家業者申請長期進駐,促成總投資額達新臺幣5.5億元,養殖物種包括白蝦、虱目魚、金鯧、烏魚、午仔魚、龍膽石斑、鱸魚、文蛤、牛奶貝等高經濟魚貝類。業者主要以浮動型以及立柱型等兩種漁電共生養殖型態為主,光電板裝置總容量約10.08MW(百萬瓦)。預期每年產生1,236萬度電,減少約6,290噸碳排量,相當於16座大安森林公園的碳吸存量。

邀請專家籌組技術服務團提供漁電共生經營者養殖技術諮詢管道

    水試所並邀集養殖場域、生產病害管理、智慧漁業應用等領域專家學者,共同組成「漁電共生技術服務團」,提供業者一專業諮詢管道,透過技術諮詢服務及育成之運作,積極鏈結相關資源及服務,在導入綠能設施的同時,維持水產養殖發展,創造養殖漁業轉型加值的契機,解決綠能設施與養殖漁業結合過程中的各項問題,共同突破漁電共生關鍵技術,協助改善業者遭遇的養殖相關問題。

漁電試驗育成基地將陸續擴散至臺東、彰化及澎湖

臺灣是亞洲地區水產養殖研究重鎮,育成基地實驗成果累積,對於成為淨零減碳之示範場域,以及對全亞洲有意建置漁電共生生產場域的企業、能源業者或政府相關單位,極具參考價值。未來將以育成基地作為漁電共構創新養殖產業的先驅據點,將設施型漁電共生試驗案場陸續擴展至臺東知本、彰化鹿港及澎湖馬公等地,同時將進一步結合綠能(太陽能)、智能(資通訊技術)、節能(水循環利用)三元素,建構永續、友善、韌性與智慧化生產模式,以促進養殖產業轉型升級,並帶動綠能產業的成長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