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最新消息

2025/09/27 農業部已取得花蓮馬太鞍地區航測成果 可做為堰塞湖現況評估及下游災區救災與復原參據

記者:徐素秋 報導

農業部林保署航遙測分署對於此次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已成功取得上游堰塞湖至下游災區,包括河道的完整影像。

航遙測分署表示,該分署自今年7月底馬太鞍溪堰塞湖被衛星發現後,即密集派遣航遙測飛機前往拍攝,並在林保署監測儀器設置前,透過航測技術量測湖面大小與水位變化,總計執行了17次勤務,對於堰塞湖早期監測,發揮極大的貢獻。此次樺加沙颱風來襲前,該分署即已完成整備,並在災害發生的隔天多次嘗試取像,可惜當時雲覆很厚,甚至因強烈對流雲系影響作業。在(9/25)天氣轉晴後,同仁立即趕在山區午後雲系發展起來前飛抵當地上空,成功取得了上下游共3萬多公頃的完整資訊 (如圖)。
 
航遙測分署進一步指出,此次航攝作業除LEICA DMCIII數位相機外,同時也動用了去年啟用的RIEGL VQ-1560II-S光達掃描儀,除可提供解析度高達15公分的影像外,更同步取得了點雲密度每平方公尺2點的光達資料,可以更精細地掌握災害發生前後的地形變化,包括外界關注的堰塞湖與壩體的的高程、災區土沙以及河道河床的變化等。
 
該分署分署長黃群修則說明,這批資料因為資料量非常龐大,(9/25)在分署3台工作站等級的電腦全力運算下,已經在當日下午16:00以前完成145張影像解算,經影像比對後,可以明顯發現湖體大小與災前8月18日 的差異(如圖),同時也在第一時間透過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群組及平台,提供相關機關分享與應用。至於光達點雲,則以堰塞湖周遭區域為優先進行分析,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團隊協助及分署同仁合作努力下,連夜產製出災後地形資料(如圖),可以從圖面上清楚看到目前的地形及溢流位置。
 
黃群修分署長也表示,後續該分署仍將持續密切進行災區的監測工作,也特別強調本次運用的航遙測飛機及相關感測儀器,均是民國108年在行政院的支持下才能完成建置,也因此得以在本次災害中發揮作用,應證當初爭取預算時強調對於天然災害頻仍的台灣,建立自主航測與災情蒐集量能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