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象徵臺法文化交流持續擴展與深化。
文化部交流司長紀東陽出席致詞表示,「思辨之夜」展現民主社會中思想交流與尊重差異的精神,海洋對臺灣而言不僅是地理邊界,更是文化與創作的重要源頭,臺灣海洋文學展現深厚島嶼視角,是以文化連結世界的重要面向,文化部近年亦致力推動水下文化資產保存,透過立法與跨部會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海洋文化議題。面對全球局勢挑戰,紀東陽也強調,透過思辨,才能為未來世代尋找答案。
法國在台協會主任龍燁則分享,臺灣身處民主防線、科技競爭與氣候變遷的第一線,是全球不可或缺的重要節點,法國亦同樣擁有多座島嶼,其中1755年於科西嘉島簽署的《科西嘉憲法》更被視為啟發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思想源頭。龍燁強調,今日法國以同樣的堅韌與創新精神,與國際夥伴攜手合作,透過思辨持續為世界帶來改變。
國立中山大學校長李志鵬表示,中山大學以海為鄰、與海同行,長期投入海洋科學、永續發展及文化研究,在高雄辦理「思辨之夜」具象徵性意義。李志鵬也指出,「島嶼或許無法獨自拯救世界,但島嶼提醒我們,面對未知的未來,唯有理解、合作與思辨,才能讓人類持續前行」。
活動邀請臺灣與法國多專家學者參與,包括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林靜怡、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美瑜、臺北法國實驗教育機構董事貝亞力(Alexandre Paître)、法國海事學院院士暨Océanides海洋歷史研究國際計畫科學總監克里斯蒂安・布歇(Christian Buchet)、法屬玻里尼西亞大學副校長暨大溪地語言文學副教授米羅絲・拜雅(Mirose Paia)等。
活動以創新形式呈現,採法庭模擬方式,現場觀眾化身陪審員,3位講者分別擔任法官、檢察官與律師,並向3位專家證人進行提問,吸引現場近500位觀眾、線上近250名觀眾參與,並在最後裁決「一座島嶼是否可以拯救世界?」
文化部表示,「思辨之夜」至今已邁入第8屆,活動逐年擴大參與族群並深化論壇形式,文化部將持續與法國在台協會合作,推動臺灣與世界的文化交流,並透過多元議題形塑公民社會的思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