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最新消息
2025/06/24 國教院與清華大學攜手探討少子女化AI時代下的學習歷程檔案的角色
記者:徐泰澤 台北報導
【台北訊】 國家教育研究院與國立清華大學於(23)日上午在國教院台北院區舉辦「大學與高中的銜接對話系列論壇」首場活動,主題聚焦「少子女化AI時代下的學習歷程檔案---素養學習與選才制度的重新對話」,邀請全國北中南東各區域高中大學端教育工作者與政策研究人員共同參與,針對學習歷程檔案面臨的挑戰與優化方向進行深度對話。
國家教育研究院林從一院長指出,學習歷程檔案實施至今已有三屆畢業生,但在少子化社會背景下,加上AI技術普及帶來的真實性挑戰,執行效益有待重新評估。林院長強調三個關鍵面向:選才之審查專業、審查時間合理安排,以及招生專業化的重要性。
三大核心議題深度對話
論壇由清華大學XPlorer探索者計畫主持人焦傳金教授主持,圍繞三大核心議題展開討論:
重新理解學習歷程的角色與價值
宜蘭高中楊惠雯教務主任強調學習歷程檔案應回歸協助學生自我探索的本質。大學端方面,台南大學鄒慧英教授特別提到,在自主學習、專題研究中,學生提及失敗經驗反而更有價值,「歷程不一定是完美的那一面,如何面對困難和失敗,以及省思能力更為重要」。
台南二中李寶利主任則強調課程諮詢輔導紀錄的重要性,「重視不完美作品的重要性,能凸顯學生真實的軌跡」,特別是當學生興趣轉向時,這些真實記錄更具參考價值。清華大學王潔主任也提到,在特殊選才、旭日管道等多元入學中,高中提供的推薦信扮演關鍵角色。
屏東大學主任秘書黃名義教授提出,面對AI廣泛進入學習歷程檔案的挑戰,大學端應該重新定義書審尺規的面向,從傳統著重的學科能力,轉向評估「創意發想能力」、「在地關懷」、「抗壓能力」等AI難以生成的「人味」特質
AI時代的誠信挑戰與因應策略
針對教育部六月發布的生成AI指引,錦和高中張純寧校長分享實務經驗,認為「團體課程輔導最有成效」。澎湖馬公高中石仲哲校長則針對AI使用提出具體建議,強調「修飾或代寫的問題需要透過AI素養的落實來解決」,特別關注付費AI工具對教育公平性的影響。
台南二中李寶利主任在討論中強調「學習軌跡與佐證資料」的重要性與檢核機制。嘉義大學鄭青青教務長表示鼓勵AI融入教學,認為這是「未來學生學習的重要能力」,同時建議教師社群持續討論招生和AI議題。
宜蘭大學許惠貞副教務長建議「透過面談交叉比對」來維持審查品質,而清水高中翟家甫主任則提出「請學生揭露AI使用情況」的透明化作法,各系也應執行模擬審查來建立標準。
林從一院長建議,在大學審查量能有限情況下,可透過隨機抽查方式引導學生自我規範
制度優化與未來發展方向
在制度優化討論中,清水高中翟家甫主任反映現場困境:「高一、二學生缺乏製作學習歷程的目標,學測成績仍作為門檻,學生並無參考準備指引」
仁武高中余忠潔校長反映實務現場課程諮詢師人力不足的困境,呼籲政策面應正視課程諮詢輔導教師的專業需求。余校長特別關注AI時代下學生後設認知能力的培養,同時指出「輔導室在二階協助面談壓力大」的現況,並提出與AI協作輔導的可能性。針對審查機制優化,清華大學王潔主任建議「延長老師的二階審查時間」,並提出「第六學期成績單是否有必要,只需要收前五學期成績」,認為大學可在暑期開放補救課程。實踐大學李孟晃副校長則提到特別重視經濟文化不利學生校內產出的學習成果。
台北教育大學楊志強主任強調,透過近十年系統化精進招生專業化,「大學需建立具信任感的審查機制,透過多元資料參考了解學生的特質與學習潛能」。他特別提到定期檢討審查尺規的重要性及運用校務研究分析預測性的必要。
凝聚共識 擘劃未來研究方向
師大楊承山副教務長點出現行考招制度的矛盾:「又要看第六學期成績,三倍率變成四倍率、六個志願不降」,但大學審查量能明顯不足。
論壇提出五項重要研究方向:學習歷程檔案的選才育才效益、高中生AI使用行為模式、第六學期成績必要性、課程諮詢師效益評估,以及大學審查委員時間投入分析等議題,為未來制度優化提供實證基礎。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與會者對課程諮詢輔導制度提出具體改革建議。錦和高中張純寧校長呼應王潔主任,「提交五學期成績,符合實際高中現場與大學審查量能」,但更重要的是課程諮詢輔導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多位與會者建議課程諮詢輔導教師應朝向專責化發展,透過減授配套的調整,讓這些專業教師能更專注於學生的適性輔導與學習歷程指導,真正發揮協助學生探索興趣與生涯規劃的功能。
焦傳金教授在總結時引用清華大學探索學習中心彭心儀主任的建議,強調,學習歷程檔案的價值不應僅止於入學選才,更應成為連結高中與大學教育的重要橋樑。林從一院長表示,國教院將持續發揮國家級教育研究機構的優勢,結合實務經驗與國際比較視野,為台灣教育政策提供更具前瞻性的建議與實證研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