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最新消息
2022/04/13 斷了肺癌的後路!【肺癌之血管新生】
記者黃冠源/台南報導

姓名:李純慧
學歷: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
經歷:成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成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專科研究員
現任:成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
專長:肺癌
乳癌
腫瘤相關新生血管機制與治療
血液腫瘤疾病
癌症新藥臨床試驗
肺癌在各國向來都是死亡率排名前三的癌症種類,近年來在台灣發生率更是向上攀升,成大醫院腫瘤醫學部李純慧醫師表示,對於肺癌的治療,除了原本的化療、標靶、免疫療法之外,也有副作用較低的「抗血管新生療法」,以阻斷腫瘤養分供給使腫瘤凋亡,也阻斷其進一步擴散的能力,斷了肺腺癌的後路。
抗血管新生療法在許多癌別都有其治療角色,對於具有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突變的第四期肺腺癌患者,可考慮配合標靶治療;不具備基因突變者,可經醫師評估後使用傳統化學治療,搭配免疫與抗血管新生單株抗體合併療法。
像肺腺癌第四期患者、54歲的張先生具有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突變,初診斷時原發腫瘤已接近10公分大,經持續8個月的多次標靶合併血管新生抑制劑治療,縮小為不到1公分,原本劇烈咳嗽與胸悶的情形獲得大幅緩解,已經能從事他最熱愛的高爾夫球運動。此一治療不但改善其臨床症狀,更使患者恢復其生活品質。
同樣是肺腺癌四期沒有基因突變的77歲黃先生,初診斷就有腦部轉移,左側肢體無力,在接受化療合併免疫及抗血管新生抑制劑治療後半年,肺部腫瘤縮小且肢體無力也獲得改善,原本臥床不起的他能在旁人協助下步行,大大減輕黃先生與家屬的生活壓力。

李純慧醫師指出,許多癌症的生長、發展、侵犯及轉移,已經被證實和血管新生有著密切的關係。當腫瘤生長超過0.5公分時,便不能靠滲透作用自外界取得足夠的養分及氧氣,必需藉由新生的血管來獲取生長所需的養分及氧氣;所以,阻斷血管生成的「抗血管新生療法」,藉由中斷腫瘤的養分供應,而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的目的。
腫瘤形成之初,會不斷釋放出血管生成因子傳遞信號刺激血管新生,以得到充足的血液供應。同時也會刺激附近的正常細胞,產生腫瘤所需要的血管新生的血管生成因子;由此產生的新血管可提供腫瘤生長所需的氧氣和營養物質,使癌細胞得以侵入附近組織,自由在身體內移動,並形成新的癌細胞基地,也就是俗稱的癌症轉移。

李純慧醫師指出,抗血管新生治療的目標在血管內皮細胞,不像化學或標靶治療在腫瘤細胞。理論上,藥物作用在血管內皮細胞,較不會讓癌細胞產生變異且比較不會產生抗藥性;另外,「抗血管新生療法」也克服了傳統化學治療藥物無法直接進入腫瘤細胞的缺點。
肺癌的治療有一定的複雜程度,治療前須依照不同型態、分子檢測,疾病的分期和患者全身健康狀態等,制定治療計畫。李純慧醫師指出,考量肺癌治療的多元性,建議患者諮詢腫瘤治療專家,擬定個人化精準治療,以幫助患者得到最好的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