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A新聞聯合網
地方新聞
綜合新聞
生活娛樂
社會新聞
健康醫療
專訪新聞
宗教民俗
軍事新聞
政治新聞
聯絡我們
Facebook
快訊
2025/09/19
農產品貿易赴美友好訪問團」行之有年 黃小玉高度仰賴進口且採購皆視國內需求而定
2025/09/19
竹市跨域災害防救演練登場! 邱臣遠代理市長:聯防毒災發生、強化城市應變力
2025/09/19
台南市 20日圓山盃全國匹克球賽獎金10萬
2025/09/19
免費租屋法律訴訟扶助服務 內政部:9月30日起正式開辦受理
2025/09/19
租賃條例修法三大方向 內政部:保障租賃雙方權益 租客安心住、房東放心租
2025/09/19
日、韓、星國設計大師來了! 2026台灣設計展桃園提前一年布局
NEWS
最新消息
2022/12/11
探索數位時代的影像本質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造影:當代虛擬敘事」展覽開幕
記者:吳水發 報導
「造影:當代虛擬敘事」展,
以臺灣當代影像作品探討藝術家如何用攝影、錄像、裝置等形式,
來反思影像的本質。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舉辦開幕式,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
國立臺灣美術館長廖仁義、台北當代藝術館長駱麗真、
數位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黃文浩、台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理事長張國
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張乃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王品驊等多位貴賓蒞臨參與。
「造影:當代虛擬敘事」展,由影像學者王品驊擔任策展人,
邀請高重黎、袁廣鳴、陶亞倫、王雅慧、許家維等5位著名的臺灣當
代藝術家參展。本次共展出12組件作品,分別以攝影、錄像、
針孔成像技術、工業時間物件裝置等,論證攝影及影像的多重關係。
展覽以當代藝術概念剖析影像之於人、社會、歷史、真實性的關聯,
並重新思考記憶、經驗等存在於人們心靈空間的「腦內影像」,
如何被藝術家們以創造性的手法,轉化為虛實交錯的「虛擬敘事」。
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表示,不同行業的專業概念有些慣稱,
例如稱建築師「造屋」、園藝師「造景」、美術家「造境」、
攝影家則是「造影」。當19世紀攝影術的發明,
透過鏡頭使剎那成永恆,總讓人以為鏡頭下就是真實,
但隨著暗房技術的運用,影像不再只是呈現物像的真實,亦作為藝術
家創作的重要媒材與工具,這可以從攝影大師郎靜山的集錦作品中得
到印證。目前隨著新媒體及數位科技的進展,
當代藝術家影像處理已然超越了真假與虛實的觀點,
影像的真實與虛擬成為創作本文中不停的思辨。
蕭宗煌特別代表文化部長李永得感謝策展人王品驊與5位藝術家提出
不同形式的影像創作,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多元敘事的視野與內
涵。
國立臺灣美術館長廖仁義表示,
當今人們生活在虛擬與真實交錯的空間裡,
而藝術家正是擅長以想像力進行敘事的專家,他們經由藝術的「
造影」反證當代現實的虛擬性。
本次展出作品的敘事內容都相當精采,透過藝術家們的「造影」
過程,讓思想與情感具體化,影像因此有了表達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這也讓觀眾在欣賞或和作品進行互動之餘,
有機會藉此回視自身大腦「造影」的運作機制。
策展人王品驊表示,藝術家們運用形態各異的「造影」模式,
開展出不同的討論意涵。
高重黎利用技術性媒材驗證影像生產的過程,並試圖檢視時間、
歷史影像紀錄與攝影的關聯;
袁廣鳴的作品以象徵隱喻結合科技媒材的手法,
探討在全球化的發展下,
人們對於樓居如詩的追求及知覺影像的體驗;
陶亞倫則以光學成像為技術核心,藉此反思虛實空間的互動,
以及人們觀看自我影像的慾望;王雅慧的作品倒轉攝影及繪畫概念,
促使觀者思考攝影技術與視覺美學的相對意義;
許家維的四頻道錄像裝置作品則揉合了歷史與當下影像,
猶如人們陷入回憶時「腦內影像」的跳躍及不確定性。
「造影:當代虛擬敘事」展,以呼應影像本質與起源的手法,
經由藝術家們的創作視角討論人們如何構築影像,
且影像又如何藉此取得我們信任的過程,
並且揭露當代虛擬敘事所隱含的諸多時代課題。展期自即日起至20
23年3月26日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展出,
歡迎觀眾隨著藝術家們的目光與創作,
一同遊走在虛實交織的時空裡,
重新看待影像與藝術生產之間充滿想像的領域。
展覽及相關推廣活動資訊請至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官網查詢。
回列表頁
購物車
0
會員登入
購物須知
Faceboo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