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2023/07/24 重視您的小心肝,追尋健康無遺憾 奇美醫院提醒:B肝疏於健檢易導致惡化,早期治療不再害怕

記者:楊憲朋 台南市報導

【B肝帶原者忽略定期追蹤,驚見7公分肝腫瘤】
案例:『67歲的A女士,不菸不酒,僅有些微偏高血壓的慢性病史,印象中記得自己好像是B型肝炎帶原者,不過並無不適。近幾個月來,有右上腹脹及悶悶的感覺,偶爾覺得比之前沒精神,但飲食控制佳,減重有成,生活如常,也就不以為意,鄰居得悉後建議她應至醫院檢查,才至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季杏門診就診。陳醫師安排抽血及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她的肝臟有一顆7公分腫瘤,胎兒蛋白也高出正常值許多,再進一步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確定診斷A女士為肝癌,隨即安排手術切除。術後恢復順利,之後陳醫師也開立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開始後續追蹤及治療。』
B型肝炎是臺灣肝硬化及肝癌中佔最多數的病因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季杏說明,目前臺灣成年人中,B型肝炎帶原者約占15至20%。由於肝臟是個無聲的器官,且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但B型肝炎帶原者大部分(約90%)是毫無症狀的健康帶原者。所以往往會忽略B型肝炎定期追蹤的重要性。只有在肝炎發作時,因疲倦、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全身無力、黃疸、茶色尿等等的症狀才趕忙就醫,但此時病程可能已進展到較棘手的肝炎、肝硬化或肝癌了。
B型肝炎併發症中常見的為肝硬化或肝癌。肝硬化,指的是肝臟反覆發炎,導致肝纖維化(粗糙化),但很多病人是毫無症狀的,所以疾病的惡化往往被忽視,直到肝功能異常或是肝衰竭時才被正視。其中最讓人聞之色變的就是肝癌,也就是肝臟惡性腫瘤,大部分(85%)是因病人肝臟已進展到肝硬化而發生的,而少部分(15%)的病人也可能是沒有肝硬化,而發生肝癌的。所以,大家應對於B型肝炎追蹤的重要性是要謹記於心的。
只要有B型肝炎都應定期追蹤,不容小覷!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季杏指出,B型肝炎帶原者依追蹤時間,可分成兩類,一類是健康B型肝炎帶原者,也就是肝功能正常,肝臟無發炎的證據,也沒有纖維化,低病毒量狀態,應每半年進行血中的甲型胎兒蛋白(AFP)及影像學腹部超音波檢查,監測是否有肝癌的發生。另一類是活動性B型肝炎帶原者,應詢問醫師是否符合治療的條件,若符合治療條件則應積極治療,並每三個月追蹤肝功能及血中病毒情況,評估治療成效。而肝硬化、肝癌篩檢,建議每半年至少做一次超音波檢查及甲型胎兒蛋白(AFP)。若已經有嚴重纖維化或是進展到肝硬化,追蹤的間隔則縮短為三個月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及甲型胎兒蛋白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B型肝炎主要的傳染途徑為母嬰垂直傳染,截斷傳染途徑很重要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季杏指出,B型肝炎帶原者最主要原因是經由母嬰垂直感染,新生兒感染後有90%會成為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而在成年時期才感染B型肝炎病毒的病人,發展成慢性帶原者比例小於5%。自民國75年開始,一項臺灣公衛的重大成就,將B型肝炎疫苗列入新生兒常規注射,而使得B型肝炎帶原者比例顯著下降。至於B型肝炎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經由血液或體液感染。
傳染途徑可分為:
    母嬰傳染:俗稱垂直傳染。由B型肝炎帶原者的母親,生產時將B型肝炎病毒傳染給寶寶,這是早些年台灣B型肝炎盛行的主因。但自民國73年政府推動新生兒得以施打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以預防垂直感染的公共衛生政策,又加上普遍施打B型肝炎疫苗,此種傳染方式已大幅減少。
    水平感染:即為血體液接觸傳染。健康者接觸到帶有B型肝炎病毒的血液,經由傷口或黏膜而被傳染,例如:打針、輸血、血液透析、針灸、刺青、共用刮鬍刀、牙刷或不安全的性行為等都有機會造成感染。
B型肝炎病人自身該注意的事項,應避免抽菸及過量喝酒、避免服用來路不明的偏方以減少肝臟的負擔、若性伴侶沒有帶原也無抗體,建議接種B型肝炎疫苗,或是性行為時使用保險套以預防感染。
奇美醫院提供超音波肝纖維度測量儀,為您揪出早期肝病變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季杏表示, 國人B型肝炎帶原者的年齡層分析顯示,40歲以上比40歲以下的人高出很多。若是從孩童時期就聽說自己有B型肝炎帶原,到現在也無任何的不適或症狀表現,不妨至醫院諮詢胃腸肝膽科醫師做一次完善的抽血檢查及超音波檢查,讓醫師與您共同訂出一套未來追蹤的時程。
奇美醫院自2015年引進超音波肝纖維度測量儀(ARFI),可早期偵測肝臟是否有纖維化,不受腹水影響,而且可以取代傳統危險性較高之肝切片來評估肝纖維度。引進迄今,光2022下半年已服務過35位民眾,其中發現7位有重度纖維化及肝硬化,9位有中度肝纖維化。
最後,陳醫師貼心小叮嚀,只要有B型肝炎,一定要定期追蹤。若無感染過B型肝炎病毒,也可至醫療院所抽血看是否有足夠保護力的抗體,若不足,應立即施打B肝疫苗。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陳季杏